麦家的《人生海海》,全书共23万字,依照我过去读小说到废寝忘食的状态,最多三天就可以看完。但我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才把它看完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我总是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,心痛、心酸、心疼……各种由心而生的情绪弥漫开来,如果不停下来调整,就无法呼吸。
第一次流泪,是在读主人公上校讲的一个故事。一次山体塌方,一百多名战俘营劳工被埋在了坑道。大家拼命救,几百人昼夜不停地挖了十多天,却没有救出一个人。大家最终泄了气,放弃营救。但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父亲任谁劝说,都不肯放弃对塌方坑道下面两个儿子的营救。他白天做工,晚上挖塌方,被窝变成了老鼠窝,壮汉变成了枯瘦鬼。他最终死在了坑道里,到死都保持着向前爬的姿势。
上校说:“他本是那么壮实,我以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抱起他,可一抱发现轻得像个孩子,反而被这个轻压垮了,哭了。”
能把上校这样有强心脏的人都压垮的“轻”,真的轻吗?一定不轻。这份压垮上校的“轻”是来自父亲沉甸甸的爱吗?我猜测并不全是。虽然父爱着实沉重,但更让人沉重的是失去儿子的父亲要独自活下去的痛苦。
独自活着,到底意味着什么?曾经,我以为独自活着意味着你的喜怒哀乐无人共鸣,你的努力奋斗失去意义,甚至你都看不到活着的意义。当读到这个故事时,我哭了,泪流满面,感同身受。然而,随着阅读的继续深入,我的这种看法悄悄改变了。
书中,“我”和“我”的前妻因刹车失灵,不幸遭遇车祸,前妻撞破了肝脏,来不及抢救,只来得及和“我”作临终告别。“我”看着前妻越来越苍白的脸,抱着她越来越轻的身体,脑子里只想着,爱人和孩子都没了,还活什么活,活不就是受罪么。可前妻却用最后一丝力气告诉“我”:“记住,人生海海,敢死不叫勇气,活着才需要勇气。”之后,“我”的父亲听了这次生离死别,说:“难怪你能活着回来,是她替你死了。”而“我”想说又没说的却是:“是我替她在活。”
读到这里,我觉得自己对独自活着的意义变得豁然开朗,就像一直走在黑暗的夹缝中,一睁眼,一片阳光明媚。原来,独自活着更大的意义是为死去的亲人、爱人而活,是带着他们的期盼去体验他们没来得及体会的一切,感受他们想要感受却无法感受的所有。你之后生命画卷上所有的浓墨重彩,是你的,也是他们的。
书的最后,上校的妻子林阿姨以最专业的方式(给自己注射了过量麻醉剂)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追随上校而去。读到这里,我对独自活着的意义又迷茫了。明明林阿姨还有继续活下去的能力,但她却没有选择独自活着,这又是为什么呢?
回想“我”和林阿姨各自面对独自活着的情况:漫天的黑暗中,“我”的心里仍有那么一丝丝前妻点燃的亮光,她要求“我”好好活下去,所以“我”经受了独自活着的考验,坚强地活了下来还小有成就;而林阿姨却没有任何寄托,上校的逝去熄灭了林阿姨心里最后一点光,也抽干了她身上最后一丝力,与独自活着相比,追随上校而去,反而是她的解脱。
至此,我才深深理解了那句话:“人生海海,敢死不叫勇气,活着才需要勇气”,尤其是面对独自活着的困局,身体的独自活着不是最大的障碍,心灵的独自活着才是最大障碍。
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局,我希望我们都可以努力积攒最大的勇气,保持活着的姿态。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真正脱离独自活着的困局,就像“我”在随身携带前妻的骨灰三年之后,遇到了现在的妻子,收获了另外一种人生。
(作者单位:山西焦化销售公司)